“最近10多年,仅我们一个外语学院就有几十位教师通过考研或调走等方式,相继走了。这些流失的教师,再办一个外语学院都绰绰有余了!”全国人大代表、吉首大学教授张苹英说,长期以来,学校外语学院和国际交流与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就一直遭受人才流失多和人才引进难的双重困扰,许多教师一考上研究生就走或稍有成就便纷纷流向待遇更好的重点高校。
这早已成为大多数地方院校发展的共性问题。张苹英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地方高校在人才问题上陷入了“流失—培养—流失”的恶性循环。
在不少地方高校,特别是那些在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会中心城市重点扶持名单之外的地方院校,通过“升本”和规模扩张后,普遍存在办学经费紧张、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人才培养水平不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办学实力相对较弱等瓶颈问题。它们的发展现状如何?这些瓶颈问题如何破解?日前,本报记者分赴湖南、湖北、河南等地展开调查。
优势学科普遍遭遇“一将难求”困局
湖南邵阳学院中文系,多年来主持多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是学校的“老牌系”。然而,当记者见到系主任华玉明时,他正为两名教师的离职而苦恼。
两名教师都是入职没几年的硕士研究生。系里对年轻教师一向重视,像华玉明这样的老教授,对年轻教师们更是像对待自己的晚辈一样。然而,当更好的工作机会来临,他们还是选择了离开。
近些年,系里补充师资面临种种困境。中文系49名在职专任教师中,博士只有7人,师资队伍后续乏力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华玉明,“缺领军人才,缺优秀中青年学者”。
优势学科缺乏领军人才的困境,不只邵阳学院中文系遇到。长期以来,河南工业大学在粮食储藏加工学科积累了诸多研究成果,师资力量雄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然而,近年来,国内其他几所高校也把目光瞄准了这一领域,相继引进高端人才,给学校造成很大压力。
“为保住这个学科领先地位,必须引进高端人才,如果我们不做,别人就会做上来。”河南工大校长张元深有感触地说。如今,学校每年要拿出3000万元用于引进人才。
河南工大过去隶属粮食部,1998年划归地方。目前,学校建有18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形成了以粮油食品学科为特色的学科群。但是,大部分学科缺乏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等高层次学术领军人才,影响了学科发展。
有着普通本专科生1.6万余人的湖北经济学院,2002年新合并升格为二本院校,虽然已有11年发展历程,但直至去年该校才有会计学一个硕士点。高层次师资人才短缺始终制约着湖北经济学院的快速发展。
“实际上,像我们这些地方院校,长期以来由于学科平台层次比较低,最需要扶持、最需要人才,不然,地方院校尤其是前些年新合并设立、新升格的地方院校,很难真正获得更大发展。”湖北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周元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