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化”为标准选拔大学校长
发布日期:2014-03-11 文章来源:
点击:
不知何时,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术成绩成为衡量大学校长的一条重要标准,这或许反映了人们对于大学社会功能的一种期待,但这种期待却并非是理性的,不仅不符合现代大学的要求,反而会影响大学自身的发展。越来越清晰的发展脉络已经证明,大学校长专业化才是大学校长的基本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大学校长专业化与大学去行政化是相辅相成的,大学去行政化的前提应当是大学校长的专业化。一般来说,大学规模较大且事物繁杂,与高校其他教师不同,大学校长的主要职责不是自身学术水平的提升,而是创设条件与平台,以高水平的管理来保障学校整体教学、科研的有效进行,带领全校师生共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学校长除了具备必备的学术水平外,还必须有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充沛的精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就要求在大学校长选拔过程中,既不能以学术水平作为唯一或终极标准,更不能单纯地以行政任命方式来选拔大学校长。
管理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是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一百多年前,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践者们就已经在大学管理中推行科学管理思想,1909年,库克对当时大学的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大学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缺点,如管理效率低下且缺乏整体协调、权力分配不平衡、缺乏有效的衡量标准等。为了改变这种混乱的管理状态,库克主张在大学中推行科学管理,并提出了一些改革意见,如教授应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教学和科研上、管理工作由专家而不是委员会承担等。其中,管理工作应由专家承担成为提升大学效率、促进大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大学校长的专业化有助于大学管理的科学化、正规化和制度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术腐败,控制教学与科研成本。
另一方面,大学校长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大学发展的关键。如果大学校长不能实现专业化,就会出现大学校长挟行政之力与教师争夺学术资源的情况,既影响大学管理水平的提升,亦易滋生学术不公。2012年,国内几所高校履新的校长都公开承诺在任期间“不再做专业的学术研究,而是用全部精力做名副其实的校长;不再申请自己原有学科专业的研究课题,而是集中精力细心谋划学校的发展战略;不再承担任何专业课程,不再谋求与教学相关的个人荣誉,而是努力为老师们服务,从整体上巩固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掀起了国内高校校长专业化的一阵新风。大学校长专业化是管理科学化的必然选择,是大学理性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校长认真履职的必然选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关键是要完善治理结构,强化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种治理结构的完善对于大学校长专业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校长应当成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在制度框架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带领大学走向更集约有效的发展,这是大学办出特色、走向一流的关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