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旧站资料 - 专家论坛 - 高校管理 - 正文

招生公平需要专业规则做堤防

发布日期:2014-06-11     文章来源:    点击:

实名认证为“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的“@人大陈伟”日前发布微博:“过去几届有的学生考试得十来分二十来分,超级低,正常学生再不用功,六七十分还是可以得的。有人责我苛严,原因其实在这里(招生腐败)。”此前,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因收受贿赂1000万元被正式逮捕。这些消息一经媒体报道,关于高校自主招生公平、透明的话题再度引发各界热议。

自主招生经过世界很多国家的大量高校反复实践,被证明是比较好的人才选拔和培养制度。在欧美一些教育发达国家,“自主”的“自”是指大学独立法人的“自”,招好学生是办好学校的起始环节,招生搞不好就意味着学校的一些列后续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所以这些学校往往会委派权威的专业人士招生,一般不会违反规则。

反观国内一些高校的自主招生,招生权力掌控在行政人员手中,原本是代表高校招生自主权的“自”,变为代表行政权力小圈子的“字”,他们在招生标准设定、自主选拔、面试环节任意而为,干预专业人员公正选拔,这就是自主招生在行政权力控制下被异化的基本模式。

在大学中,良好的自主招生制度的建立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是相互伴随的。否则,行政权力就依然难以受到必要的约束。唯有真正建立了现代大学制度,才能让权力与责任相匹配,赋权与问责相制约,权力的运行才能真正阳光。

当下尚有一种误区,公众过度依赖上级监督下级。大量事例表明这是不靠谱的。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提出过“六公开”;2013年,教育部再发文要求高招信息“十公开”,依然难以阻止腐败者的脚步。

自主招生的健全制度体系一定要包括专业的健全的独立第三方监督体系。标印着“绝密”字样的试卷由警方护卫考点、监控录像、全封闭阅卷,这些都还只是技术层面的措施。必须形成整个招生过程的系统环路,在理论构架和制度体系建设上不落后,并转换成一套系统可操作、可监督、可重复的专业规则,才能防堵从各个路径钻进来的“老鼠”,保障自主招生是一场公平的竞争。

真正的自主招生应该在专业的规则中运行,每个当事人都能够参与监督。这样的专业规则是公器,不论职位高低,大家都有平等的使用权力,也都应该一视同仁地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