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旧站资料 - 专家论坛 - 高校管理 - 正文

实“严出”比改革招生更紧迫

发布日期:2014-06-13     文章来源:    点击:

实名认证为“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的“@人大陈伟”日前发布微博:“过去几届有的学生考试得十来分二十来分,超级低,正常学生再不用功,六七十分还是可以得的。有人责我苛严,原因其实在这里(招生腐败)。”此前,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因收受贿赂1000万元被正式逮捕。这些消息一经媒体报道,关于高校自主招生公平、透明的话题再度引发各界热议。

微博上这位“副教授”如此描述很容易被误解,其实“只得十来分二十来分”指的不是“买分”学生的高考科目成绩,也不是说凡考出如此成绩的皆为“买分”学生。但从这位“副教授”的披露中,我们倒是可以发现关于招生腐败的另一个思考方向。

客观地说,无论有无自主招生,高校招生腐败都难以完全避免。跳出对招生腐败的道德义愤,我们完全可以从另一角度考虑问题:要不是因为有相当部分大学生“考试只得十来分二十来分”最终也如期毕业,证明招生考试成绩这道入学门槛根本没有实际意义,哪里会有那么多家长敢通过违规手段将孩子送入大学?如果高考成绩真能成为预估学生最后学业成绩甚至职业成就的依据,而高考成绩不佳者即便混入大学也无法顺利毕业,谁会花冤枉钱买分进“名校”?

单就培养学生而言,与其花大力气改革招生,不如强化教学,抬高毕业门槛,让那些混入学校者知难而退,不就可以有效预防各种形式的“招生腐败”了吗?

但是,当下真正的难题是,面对部分脆弱学生和难缠家长,有多少教师敢坚持标准,严格要求学生?一旦学生因为考试不及格、论文通不过或绩点不够被招聘单位拒绝而“想不开”,谁来承担后果?到时家长会怎么反应?社会会如何评价?上级主管部门又会是什么态度?如果一切都要学校甚至教师本人承担,谁还会“不近人情地严格要求”?

今天,中国已经走过了招生名额少,招收的学生素质高,内在学习动力强,无论“宽出”“严出”都能保证基本质量的阶段,而进入招生名额多,录取比例高,学生素质大幅度下降的阶段。不愿学习而将时间虚耗在打网游、刷手机、谈恋爱甚至干脆睡懒觉的有增无减,再不抬高课程考试或毕业的成绩门槛,即便堵住了所有“腐败通道”又于事何补?学生浪费时间,家庭浪费钱财,国家浪费资源的状况不能改变,自主招生再公平又有多大意义?

在不少地方高考名额开始出现多余,“宽进”已经成为现实的当下,必须将教育改革的注意力尽快转向做实“严出”。自主招生是否严格公平,对考生们个人有意义,而大学向社会输送更多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则不但对个人和家庭,而且对社会、国家和民族都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