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育统计 - 正文

强化统计数据分析应用,助力高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3-12-01     文章来源:    点击:

摘要:加强统计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是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实现教育质量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西安科技大学深入挖掘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强化事业发展态势分析,形成系列《校情比较分析报告》,为学校科学决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在学校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分析运用;校情分析;高质量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外延性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高校之间尤其是同类高校之间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激烈的竞争中,高等院校必须客观认识自身发展状况,通过同类对比,理清优势与不足,查找显性问题,分析背后原因,进而科学制定发展战略,推动学校健康发展。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周期性、常态化地对学校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地监测与评估,是充分发挥教育事业统计生产力作用的重要途径。

一、案例产生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国际化阶段,社会对教育的需求逐渐多样化,大学合并、扩招、大学排行榜等成为热议话题,许多高校提出争入世界或国内“一流大学”的口号,大学之间在资源、人才、市场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深入推进,我国高校也开始从数量之争转向质量之争、从规模之争转向水平之争、从外延之争转向内涵之争。西安某大学作为原隶属煤炭工业部后划转陕西的地方本科高校,伴随着中国经济在新世纪初高速发展带动煤炭行业的飞速发展,无论在省内还是在行业内,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学校继续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从内部对自己有一个完整的剖析,做到知己知彼、科学谋划,实现有效管理与科学发展,努力培植并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形势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明确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但统计工作的繁琐复杂性,使得当前高校的统计工作大多仅停留在统计调查、上报数据阶段,学校自身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应用不够,数据的生产力作用在学校得不到有效发挥。但国家对统计工作的重视,以及统计工作的依法推进,使学校多年来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源,为学校通过进行统计数据分析而正确把握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二、案例解决的核心问题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客观认识自身发展状况,理清优势和不足,查找显性问题,分析背后原因,提出学校在以后改革发展中应采取的对策建议,是数据分析与应用的核心问题。

做到对学校情况进行准确把握,关键是要使分析的内容涵盖办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因此,基本办学条件作为高校办学最基本的需求,应作为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使学校清楚把握我校在基本办学条件保障上存在的优势与劣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职能,应作为对比分析的重要内容,明确学校在发挥大学职能方面做得较好的地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学排名作为社会对高校综合实力的评判,其社会影响不容小觑,应作为对比分析内容之一,总体观测该校与部分高校在几个大学排行榜中的位置与发展态势;发展规划相关情况也应作为对比分析内容之一,从宏观战略规划层面入手,把握我校的规划目标设定情况、推进力度和完成情况。

三、案例的主要做法

西安某大学充分发挥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的生产力作用,周期性、常态化地对学校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监测与评估。自2011年以来,依据教育事业统计数据,从大学职能的几个方面入手,编写《校情比较分析报告》。通过报告的编写与发布,让原本躺在数据库里的数据活起来,成为“清醒剂”“加油站”“风向标”“望远镜”,或引人深思,或催人奋进,有效激发了学校广大教职员工谋事干事、为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做贡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组建专门编制团队

分管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副校长是报告编写组的组长,负责编写组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方面的指导工作;由学校资深教授组成专家组,负责报告撰写时对学校发展情况提供咨询和报告初稿的预审工作;发展规划处作为学校高等教育研究、发展规划编制和数据统计部门,具体负责分析报告的编写。

(二)科学设置分析框架

编写团队对报告整体框架进行反复论证,提出了分析报告要涵盖学校办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到不简单罗列数字,要对数字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的设想,最终选择了从大学职能的几个方面入手,以现状比较作为研究的基础和逻辑起点,以问题指标对比分析为重点,以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措施建议为落脚点展开研究,按照“现状比较——问题分析——对策探究”的逻辑演进方式进行撰写。报告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从报告编写的背景和意义、编写的主要思路和主要依据等几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第二部分为基本办学条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大学排名、规划情况等6个部分,对学校当前的发展态势与兄弟院校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为报告主体。其中大学文化作为大学核心竞争力和基本职能之所在,在人才培养育人环境部分,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论述。第三部分为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与建议。逐一对应第二部分的6项内容,对照该校确立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提出该校在改革发展中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三)强化分析数据采集

为保证数据信息的可信性和一致性,要做到每一项数据都有明确的出处,每一类数据都有相同的来源渠道。《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作为国家法定报表,是报告撰写时的首要参考数据。报告中作为比较对象的兄弟高校,其基本办学条件数据主要依据《省高等教育统计年鉴》和高校网站信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部分的专项数据依据该校《各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官网公布的统计信息;大学排名数据来自相关评价机构出版的书籍或网络发布的大学排行榜信息。此外,学校外出调研获得的相关材料也包含了大量数据信息。

(四)形成定期分析机制

校情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通过对学校办学状况进行常态化监测和周期性分析,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不断变化的校情,从而能够进行更加有效地分析比对,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差距,提出切实有效的发展对策建议。因此,报告的编写应作为一项周期性工作。按照五年规划的初期编写、中期监测动态调整、后期总结三个阶段,将分析报告编写周期定为2年一次;同时,安排专人负责日常数据信息的搜集积累工作,并不断拓展信息搜集渠道。

(五)持续推进改革创新

一是丰富数据分析报告。在每两年编制《校情比较分析报告》的基础上,每年编制《简明统计资料》,为学校各部门提供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服务,同时不定期开展办学条件、办学绩效等专项报告编制,为学校宏观战略决策提供支撑。二是根据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学校需求,不断优化《校情比较分析报告》内容,如2019版增加校内各学科、各学院贡献绩效分析。2023年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需求,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监测指标体系进行了大改版,将原《校情比较分析报告》分列为《西安某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白皮书》《西安某大学基本办学条件分析报告》《西安某大学第三方评价分析报告》等三个报告,更加精准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

四、案例的主要成效及下一步计划

2011年,该校第一版《校情比较分析报告》定稿发布,通过召开专门会议面向全校中层管理干部进行详细解读,引起很大反响。之后,学校又陆续编写发布了后续几个版本的报告,校情比较分析成为监测学校办学状况、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和追赶超越动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案例的主要成效

十年来校情比较分析报告具有很强的延承性,借助多年积累的统计数据,实现了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相结合,准确把握校情,提出合理建议,对学校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统计数据生产力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1.为学校宏观顶层设计提供客观依据。先后为学校制定宏观顶层设计提供了客观的现状分析,确保了任务目标合理、工作举措有力,使其真正起到引领学校发展的作用。

2.使管理层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每一次的校情比较分析报告,都有学校组织召开的专门会议面向全体中层管理干部进行详细解读,使其既能清醒看到自身不足,不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又能正确认识自身优势,不悲观消极地面对学校发展中的难题。从而引导管理干部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积极查找问题,改进工作思路,完善各项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有效促进学校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实与完成。通过对校情进行分析,达成思想共识,使学校发展有方向、有定力。周期性地编写校情分析,为动态调整规划目标任务提供了客观可靠的依据。针对数据分析中显现出的优势,在规划发展目标和工作举措上都予以强化,针对数据分析中显现出的劣势,充分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并明确了有效的工作方案和保障措施,为规划任务总体得到很好地落实,发展目标基本得以圆满实现,突出表现在学科建设成效显著、人才队伍明显加强、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快速发展、制度建设更加完善,为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4.对统计分析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形成共识。坚持用客观数据说话,提出合理建议,促进学校发展,《校情分析报告》得到了学校一致认可。学校已有几个部门从自己掌握的专项数据入手,进行更加细致地分析,在推动相关方面内涵建设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另外,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从而做到对统计数据的监测管理,找出关联数据在填报中出现的矛盾,正确理解数据指标内涵,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学校准确把握发展现状提供基础保证。

(二)形成的工作经验

1.在比较对象的选取上。一是对比分析对象的办学类型要具有一致性。为保证所对比的学校在大学排行、基本建设条件、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指标具有较强的共性和可比性,所选择高校的学科门类、教学科研比重应大致相当。二是对比分析对象的办学层次要具有一致性。政府和社会对办学层次相同的院校在办学环节上的各类标准和要求是趋同的,因此学校间的发展状况也才具有可比性。三是对比分析对象要有区域统一性和行业统一性。区域统一性是为了确保对比院校的发展环境一致,行业统一性是为了确保对比院校的发展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增强可对比性。四是要选择部分办学水平稍高的院校作为追赶目标。做校情对比分析最重要目的是要学习先进、改进不足,从而促进自身发展,因此在对比院校的选取时,就一定要在类型一致、层次一致的前提下,还要选取一些比自身发展水平高,在各类大学排行和相关社会评价中排名靠前的院校进行对比。

2.在分析内容和结构框架的选定上。分析内容和结构框架的选取是报告撰写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报告撰写具有科学性和延续性的重要工作。或是以学科建设为主线,或是以人才培养为主线,或是从大学基本职能入手,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对于不同学校来说,会有不同的选择,但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分析内容要涵盖办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高校办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分析报告不可能包含办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但一定要涵盖影响办学水平提升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例如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办学基本条件等。二是分析内容要满足学校办学层次要求。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发展目标定位上都有各自的设定,因此,分析内容的选取要能够满足这种设定。三是尽量选取可量化的分析内容。过于定性化的内容很难进行孰高孰低、孰优孰劣的对比分析,比如大学文化建设,如果要进行分析,也要选取能够体现该方面的量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3.分析数据信息的搜集上。数据信息的搜集是校情比较分析中的关键环节,影响数据分析结果的形成,也是较难做的部分,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数据信息搜集要坚持常态化,不断拓展可靠的数据信息来源渠道。虽然分析报告的编写是周期性的,但相关数据信息的搜集却应该是常态化的,要形成专人(专门的团队)负责、常态化搜集的工作模式,不断拓展数据信息来源渠道,确保数据信息的真实准确充足。坚持常态化的搜集模式,不仅为校情比较分析做好充足准备,同时也可以随时针对某一领域发布的信息,进行专项化的对比分析。二是数据信息内涵需要提前进行界定,保证信息的统一性。我们在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时发现,对于同一指标,几所类型相同、层次相同的学校数据有时差异较大,且与我们平时了解的情况不一致。经过详细了解,发现各学校填报相关数据时对数据内涵把握不一致,造成数据差异较大,而这种内涵不一致的数据信息就不具可比性。因此,我们在选定分析内容后,要对相关数据指标的内涵进行统一性的界定,例如,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高层次人才等,具体包含哪些,不包含哪些,就需要提前进行界定。

4.分析结论的归纳上。根据数据形成相应分析结果,是分析报告的重要内容,不可或缺,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分析结果表述要客观到位、实事求是。即要客观描述数据表现出的发展态势,优势与不足都要明确提出。这需要全校上下达成共识,敢于面对和揭示自身发展存在的不足,从而使负责校情比较分析编写的部门能实事求是地做好此项工作。二是分析结果要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并行。即要根据数据表现出来的态势,结合教育理论、办学规律和学校办学的实际运行管理状况,认真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并给出对策建议,供相关工作责任单位进行改革参考。

(三)下一步工作的思考

1.加强专业统计队伍的建设。统计分析深入开展,对统计人员运用统计数据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如何在如此大容量数据中提取、处理数据,将静态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为决策者提供依据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技能。因此,统计工作的专业性和大数据时代的新要求,都需要学校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统计工作队伍,但是当前学校依然存在着统计工作协调推进困难、统计人员有限且统计队伍不稳、被动统计等现象,直接影响着数据统计质量。学校将进一步严格落实统计规章制度,稳定统计工作队伍,通过不断加强统计人员对统计分析理论方法、数据分析软件的学习研究,提升统计理论水平和数据挖掘能力,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进而形成一支运作高效、服务优质的教育统计研究团队。

2.提升教育统计信息化水平。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加快推进,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信息化步伐也在日新月异。教育部网报系统、省级层面电子台账系统的建立,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正向“人到人头,物到物件”“各类信息一张表”的目标迈进。有了信息化技术的加持,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准确性、衔接性和支撑性要求更加严格,这也需要高校尽早建立信息化统计系统,实现对统计工作全过程、全领域的统计和监测。同时,信息化技术也带来统计属于分析应用的变革,日常性监测将替代周期性评价。下一步,学校将加大对教育事业统计信息化的投入,提升适应中省需要和学校需求的信息化统计水平。

数据是基础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随着中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我们更应该加强教育统计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充分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信息进行深层次地挖掘,进一步查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的问题,并提出有实效的改革举措,促进学校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找准努力方向,突出工作重点,科学制定并有效落实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推动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该案例荣获陕西省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典型案例优秀奖,并被《陕西省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典型案例集》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