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发展规划 - 正文

完善高校战略规划的对策与建议——以部分新建地方综合性大学为例

发布日期:2009-06-04     文章来源:    点击:

战略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高校战略规划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及自身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订。笔者在《新建地方综合性大学战略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文中,从战略学和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角度,对我国长江大学、三峡大学、西华大学、扬州大学、南通大学等几所新建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规划文本进行了比较和综合分析,由点的分析透视出此类高校战略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

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建地方综合性大学修订和完善战略规划的若干对策和建议,以期为相关高校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战略规划提供较为完整的参考。

从笔者在《新建地方综合性大学战略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文已进行的研究来看,战略规划趋同导致学校发展缺乏竞争性、忽视时间性,从而造成战略规划缺乏可行性、客观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不足以及制订和实施战略规划过程中缺乏民主性等问题,是新建地方综合性大学战略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学校所制定的战略规划不够科学和合理,失去了战略规划应有的作用,甚至对学校的发展造成了误导。

基于此,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战略规划的修订和完善。

一、开发战略信息系统 一切有效的战略决策,都必须基于对组织的内部和外界的各种因素和力量——对有关影响着本组织未来的竞争与发展能力的经济、政治、社会、法律和技术力量的及时信息——进行分析鉴定。决策过程就是从收集信息开始,经过信息的过滤、处理、加工和利用,最后到信息的反馈和控制的过程。据笔者了解,目前还没有一所新建地方综合性大学建立或开始建立“战略信息系统”,而规划文本中呈现的很多问题都是源于没有建立战略信息系统而造成的。 战略信息系统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国家或上级主管部门的战略指导方针与政策方面的信息,可称为“战略指导思想信息库”;

二是国际环境或周围环境及其发展趋势方面的信息,可称为“战略环境与趋势信息库”;

三是自然、社会与文化背景方面的信息,即“战略背景信息库”;

四是本系统即战略对象的优势与弱点方面的信息,可称做“战略优势弱点信息库”;

五是战略研究方法与手段方面的信息,也就是“战略方法信息库”。

信息库中应包含所有有关学校内部运行状况的信息,如硬件的需求和使用情况(包括校舍利用情况、仪器设备的使用和需求情况、图书馆藏书情况等);

软件包括课程和专业方面的数据、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关于教师的信息,新建地方综合性大学基本不健全,如教授的出版物、论文和研究工作,他们的教学质量(通过学生评价等途径获得)、获奖情况以及其他的专业活动等。关于学生的信息十分缺乏,包括学生市场的研究与分析信息、学生学习成果方面的内容等。 信息库中的信息还应包含校外一切有关利益主体的信息,如地方政府、企业、社团、社区、学生家长等利益群体,还应包括主要竞争对手情况和学校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尤其是所在区域的环境变化趋势。 调查所获得的大量战略信息,除了输入到战略信息系统之外,还必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包括态势分析、前景预测和环境分析。

新建地方综合性大学最缺的是“比较态势”和“潜在态势”分析,而通过“比较态势”和“潜在态势”分析,可以把握生存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种种现实的与存在的危机与问题,找到系统存在的优势、劣势与差距。

事实上,每个新建地方综合性大学应该都存在一些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源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如三峡大学),也有学校基于多年发展而形成的优势(如扬州大学、长江大学),或者是学校的某一个特定的享有盛誉的人或团体的优势(如南通大学)等。态势分析可以促使学校形成多样化的战略措施,可以使学校“扬长避短”,也可以“取长补短”;可以“以优取胜”,也可以“化劣为优”;可以“抑弱扬强”,也可以“转弱为强”。

二、提高战略主体素养,完善战略主体结构 战略主体,简单地说就是参与战略规划的所有人员。战略规划从本质上说是人的活动,战略规划的优劣与参与战略规划人员的素质以及人员组成的结构息息相关。 1.完善战略主体结构 战略主体的结构应当遵循两条原则:结构互补原则和整体协同原则。结构互补原则强调战略主体的成员在专业、能力、素质上形成互补,作为一个整体互相协作来完成战略系统的全过程;整体协同原则要求人员的结构能够适应战略研究、制定、实施等全过程的需要,在不同阶段中各自发挥优势,协同工作,以达到最佳的整体功能。高校战略主体结构要遵循这两个原则,需要从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三个方面进行进一步优化。

(1)层次结构。大学的战略主体大致应分为三个层次:管理决策层,从事战略的组织管理、领导决策与实施执行各方面的人员,主要是学校的校长、党委书记等核心领导人;研究咨询层,从事战略规划的各种专业人员或顾问,主要是专家学者;公众参与层,包括广大公众及被征询、被调研的各种人员,主要是学生、教师、家长等,当然也包含未直接参加战略研究的有关方面的专家。现在许多新建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战略制定缺乏公众特别是普通群众的参与,缺乏向从事战略研究的专业人员的咨询,导致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受到质疑。在规划的具体制定过程中,要集思广益,充分听取专家、校内各方的意见,特别要重视吸收基层教学、科研及服务人员的意见,了解不同群体的利益与需要。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战略规划的民主性,调动所有受到战略规划影响的人员出谋划策,甚至借助“外力”、“外脑”来为学校服务。另一方面,战略规划过程是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平衡的过程,也是利益平衡基础上确定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目标的过程,全员参与有利于统一思想和认识,减少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阻力。

(2)专业结构。战略规划是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与战略对象相关的所有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与战略对象的相关程度不同,对各种专业知识的要求也不同。新建地方综合性大学这一战略对象要求战略主体必须由具有以下两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员构成:其一,与大学办学相关的学科、专业教师,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学校管理方面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其二,战略规划方面的专业人员,如情报学、未来学、战略学、决策学、系统分析、计算机工程方面的专业人员。这两方面的专家要相互配合,才能使学校战略规划既符合战略学的逻辑又具有大学战略(特别是各大学自身)的独特之处。目前新建地方综合性大学参与战略规划的主要是本校行政部门的人员,他们大都具有较丰富的大学管理经验,对大学自身的情况比较了解,但缺乏专业的理论和技能。某些学校最近吸收了法律方面的人才,专职从事学校战略规划,但是所有新建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专职规划人员仍显得相对匮乏。

(3)年龄结构。合理的年龄结构是最大限度提高战略主体职能水平的重要保证。年龄与职能存在某种相关性,人的智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到一定年龄阶段又逐渐衰退,中青年阶段是智力的高峰期,而中老年处理问题的经验比较丰富。因此在战略主体的构成上既要有阅历深厚的长者为核心,又要有大批思维敏捷、承担重任的青年人做主力,使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有些新建地方综合性大学已经开始吸纳许多年轻的研究者参与战略规划,为今后的学校战略规划提供了不断创新的可能。

2.提高战略主体的素养 完善战略主体结构主要是从战略主体的整体上谈如何进行人员的配备和选择,而提高战略主体的素养主要是从战略主体中每个个体出发,特别强调战略规划中研究制定者和决策者个人素养的提高。 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加强战略主体的个人战略学素养是当前新建地方综合性大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首先能保证战略制定与决策的科学性,这里强调的科学性主要指新建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战略能建立在战略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所揭示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提高战略主体的个人素养,使其掌握战略研究、制定与决策的基本方法与依据,对于确定科学的战略目标、可行的战略措施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战略决策的权威性是建立在决策者的权威之上的,而决策者的权威并不只依靠所拥有的权力,更重要的是依靠其较高的战略素养所展现出的人格魅力。 大学战略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尤其是校长)应培养战略性思维:一是要有超前意识,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思想敏锐,目光远大,能先人一步地预见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提早做出决策并付诸行动。二是要有长远意识,管理者应尽量摆脱日常事务,集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未来几年乃至更长远的事情。三是要有权变意识,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机动灵活地处理问题。学校战略并不是制定出来后就一成不变的,战略的长期性经常会与战略环境的多变性发生矛盾,加之战略制定的水平限制更使未来的实施无法预测,这要求大学管理者在必要时应势而变,合理而灵活地推进战略实施。四是要有民主意识,学校的领导一般是战略的“管理决策层”,他们有权确定参与战略研究、制定、决策过程的人员结构,有权确定是否采纳咨询专家和参与人员的意见。因此学校战略具有多大的民主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层有多强的民主意识。

三、完善战略目标体系 战略目标是战略构成的核心内容和中心要素,战略目标的定位不恰当,会导致发展要素和战略措施的不科学,从而导致规划文本无法有效实施。战略目标虽然是战略主体的意志体现,但并非是主观随意可定的,它是由战略对象现实的或潜在的问题引申出来的,是对实际存在的差距的确认和大量战略信息的分析后产生的。

1.确定战略问题 所谓战略问题,就是战略系统在全局性发展上现实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目标是问题的凝聚,确定战略目标必须由战略问题表达出来。战略系统的现实状态,是系统现在所处的态势,属于已知领域;期望状态是系统未来发展的态势,属于未知领域,要由战略主体在对战略信息系统的分析中进行预测与推断。从战略问题的构成来说,战略问题的形成是建立在对战略信息系统深入分析与预测的基础上形成的。为了找出战略系统的问题,需要进行“问题诊断”,从大量的问题中找出带有关键性的决定性的问题,按照问题与发展战略的相关度进行排序,由此确定几个核心的战略问题,从而才能正确地确定战略目标或战略重点。问题的排序与确认,通常采用专家咨询法进行模糊评审打分,并构成半段矩阵,通过相互比较确定问题的权重,然后进行排序来确定关键问题。

2.建立战略目标体系 战略系统的问题是很多的,同样目标也不止一个,而是一个目标体系。在确定战略问题后,依照问题的关键性确定不同层次的子目标,形成战略目标体系。在确定战略目标时应遵照以下原则:

(1)先进性与可行性的统一。一方面,战略目标必须是超现实的,因为战略规划的目的就是改变现实,但又必须在未来可以变成现实。许多新建地方综合性大学将五年规划的战略总目标制定为“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一目标能实现吗?或者说在一个或几个战略期内能实现吗?虽然现在国家和高等教育学术界对教学研究型大学没有硬性的指标规定,但将某两个新建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数据上稍作比较便可看出其差距。学校规模的扩大需要各种软、硬件的配备和支持,许多相关要素,如博、硕士生导师的培养与引进、学位点的建设等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因此对于表中的第二所大学将战略目标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在很大程度上不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并不是任何一种未来可能实现的事情,或可能争取到的目标都可以称之为战略目标,战略目标必须是事关学校发展的关键要素。

(2)战略目标的多元性和协调性。战略系统的问题是很多的,因此目标不止一个,而应是一个目标体系。新建地方综合性大学必须根据问题的关键性确定不同层次的子目标,形成战略目标体系。不仅有总目标,还应该有分目标;不仅有办学规模上的目标,还应该有办学质量效益上的目标;不仅有科研目标还要有教学目标;不仅要有硬件设施的建设目标,还要有软件建设方面的目标;等等。目标与目标之间要相互协调:这一战略期的目标要与下一战略期的目标相互协调,每一战略期的各分目标与总目标之间要协调,规模目标与质量目标要协调,科研目标与教学目标要协调等。采用多元的并相互协调的战略目标体系,是制定战略时应恪守的重要原则之一。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根据目前通行的做法,以上的发展要素或多或少都可以用数据或有关指标来表达,如学科建设中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点数量及种类,教师队伍中的学位结构、年龄结构、职务结构、性别结构和学缘结构,等等。对于这些数据,我们不能完全用它来替代评价,但也不能在规划中没有一点量化的成分,没有量的指标,许多目标将无法贯彻实施。事物的发展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大学的发展也是如此。在战略目标中只有定性要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定量的指标。但对量的规定有时比较困难,这需要对战略信息进行周密的调查和预测,才能设定科学的定量指标。

四、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通常,大学战略规划过程是经过问题分析,形成战略目标,从而制定战略措施,进而产生出几种战略方案,然后从几种方案中决策出最佳的方案作为制定战略规划文本的基础。因此,能否从几种方案中决策出最佳方案,是能否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文本的重要一环,这一环节只有经过战略评价才能加以判定与选择。 战略方案的综合评价,主要是根据战略目标的要求,选择和确定全面衡量战略方案的价值准则,从而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战略方案评价主要原则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客观性原则。在进行战略评价时,要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即对现代大学的战略进行客观评价,尽量减少评价的主观因素,提高战略评价的可信度。二是方向性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战略评价不能偏离战略总目标,要始终以战略总目标为最高标准,明确方向。二是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要充分体现评价的目的,注意评价的导向。三是定性定量原则。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现代大学战略评价的两种基本方法,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四是可行性原则。大学战略评价的可行性是指在制定战略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着眼于未来,又要结合当前的实际,使评价方法和内容简便易行。

战略方案的综合评价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技术和方法:一是纵横验证法。

一方面是指要把构成环境的各种因素、各个子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的分析验证,同环境各个时期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结合起来进行验证;

另一方面要采用与原综合分析和预测不同的方法,或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验证。二是模拟法。就是将影响现代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各种信息、情报、情况,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模拟和验证。

三是专家论证法。邀请各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战略进行全面论证、检验,从而寻求共同的最佳方案。

四是比较法。现代大学的战略优劣,具有相对的意义,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被理解、被确认。 新建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成长如同成长中的婴幼儿,脆弱而关键,需要成长也必须成长,而成长的历程和成长的方向需要做一个规划。这个规划必须基于“孩子”的先天因素,也必须体察和营造“孩子”的成长环境,同时,给予及时地扶持和修正。

同样重要的是,规划不是强制地迫使其改变,而是在尊重“孩子”生长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只能是拔苗助长。(南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