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发展规划 - 正文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战略发展

发布日期:2009-02-26     文章来源:    点击:

目前我国部分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升格合并组建的院校在发展战略规划定位以及发展战略的选择上存在一些误区。

如在办学方向和目标上并没有充分考虑为地方社会和经济建设服务;在办学层次上存在盲目不切实际的攀比现象;在办学规模上,片面追求做大做强,脱离客观实际发展能力和社会需求。

这些发展认识和行为,势必影响地方高校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发挥,影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必须进一步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两个问题,精心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既是高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在高等教育领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之使然。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定位 高校的发展,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其发展定位。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其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其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其重点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其关键是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的发展定位,一是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二是基于学校的条件和传统,三是针对现存的问题与局限。以现实为依据同时又必须超越现实,才能对学校的发展起到引导和提升的作用,制定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主要为:

(1)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高等教育的规律;

(3)高校的传统与条件。

在制定规划过程中,一方面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另一方面也要高瞻远瞩,不可妄自菲薄,为学校的发展确定一个切合自我超越实际的努力方向。 高校的发展定位就是指高校如何确定自己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具体地说,就是指高校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趋势以及学校的自身状况的把握,确定在一定时期内的规划和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阶段性的,也可以是长期的,它通常包括学校在国内外高等学校中的定位,也包含学校内部各要素如学科设置、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只有准确、合理的定位,才能保证高校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内在统一协调发展。

高校的发展定位,对高校的发展方向、办学理念、建设方略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合理的发展定位有利于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尤其是学校领导班子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学校建设中的各种具体问题;有利于激励和团结全体师生员工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共同奋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战略是指重大的带全局性的方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就是要在科学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局、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关系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系统的策划,是关于“建设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学校”的总体解决方案。

战略规划包括学校的战略目标、战略思想、战略举措等战略性的内容,涉及发展规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校园规划等诸多内容,在众多的内容中,发展的总目标及阶段目标定位是第一位的。如果不顾学校的校情和发展状况,主观地制定学校的发展定位,缺乏科学研究和严密论证,缺乏教职工的集体参与和集体智慧,必然导致学校发展定位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要么不能表现出一定的前瞻性,要么盲目追求“高、大、全”,结果使规划和目标无法实现而成为一纸空文。防止目标定位出现偏差的有效措施即坚持以人为本:学校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师教学以学生为本,从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也是人才培养的归宿。

部分高校的发展定位缺乏特色。高校的发展定位并非凭管理者主观愿望上的一相情愿,它需要通过对教育发展环境、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的把握来进行科学、准确、合理的定位。如果在定位过程中不顾自身的实际,不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盲目乐观地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势必影响高校的健康协调发展。相互攀比、盲目升格、片面强调所谓“综合化”或“一流”,其结果将是事与愿违,办学质量下降。高校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才能实现准确的发展定位。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多元、开放和竞争的办学格局,各个高校都在积极研究和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对于每一所高校而言,要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是最好的发展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种重大问题,科学、准确、合理地进行规划和定位,这样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高校的战略目标。

高校的发展定位必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在一份题为《地方高校应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建议中,专家们从宏观层面——国家和微观主体——地方高校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在国家宏观层面,建议提出:合理布局,严格标准;明确定位,加强评估,分类指导;改善经费投入机制和办学条件,引导社会舆论,肯定地方高校的地位和作用;赋予更多的自主权,加强监督。在地方高校层面,建议提出:正确定位,走“特色、质量、创新”的道路;改革激励机制,创新管理机制;立足地方经济,培养多层次应用型人才;面向地方,面向市场,发展科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高校要充分认识自身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胸怀全局,服务全局,为实现社会发展各项目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高校的发展定位必须顺应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国内的一些高校纷纷融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舞台,逐渐顺应国际化潮流;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纷纷进入国内的高等教育服务市场,使得高校不仅面临着国内高校之间的竞争,而且更面临国外高等教育的竞争压力。

因此,高校的发展定位必须结合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以及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态势和竞争环境,把自己放在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前沿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否则,高校不仅不能准确地发展定位。 高校的发展定位必须依据学校的个性特征,形成特色,发挥优势。《孙子?势篇》中说:“善战者,求之于势。”所谓“势”,即学校众多优势的集结,是总揽各方面优势所形成的势在必行、势在必得的有利态势和主动地位。高校的发展定位实际就是一种“求势”和谋求个性发展,应该是高校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的必然取向。要坚持“不求全能,只求特色”的理念,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通过找出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定位自身的个性与特色,形成“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的观念,以特色来促进学校发展。 高校的发展定位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办学实力和现实状况,

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由于历史、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各地区之间高等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各高校之间也存在不少差距,而且这种不平衡和差距还将长期存在,这是高校发展定位所面临的大环境。高校的发展定位首先要立足于自身的办学实力和现实状况,要了解自己的发展历史,熟悉自身的资源状况,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一定要从自身的校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恰如其分地找准自己的位置,设定自己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高校的发展定位才能与时代同步,与社会需求相契合,也只有这样,高校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处理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1、处理好高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高等学校改革本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高校自身发展的目标要求,其根本意义在于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改革,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与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化,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经济社会的中心地带,成为科技生产力培育和发展重要领域,通过知识创新和培养人才直接服务社会。高等教育改革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管理体制、办学模式、招生就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可课程建设等诸多方面发生着全方位的变革。在高校变革过程中,要切实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是高校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发展手段,发展是改革的目标,稳定是发展的必要前提。高校的各项改革,无论是教学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还是后勤、校办产业改革,都必须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以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促进学校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内在关系不可分割对立,厚此薄彼只能制约学校的发展。

2、处理好高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关系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高校作为知识传授、创造、传播、转化的社会事业结构,这一属性决定了高校在履行自身职能时要根据高校的类别和层次,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决定了高校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高校的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但都必须与时俱进,注重创新,以体现高校三大职能的和谐与协调发展。

3、处理好高校办学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关系 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是高校发展的主题。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正如德洛尔所说的那样,“每个国家应不时地在教学方法、内容和管理方面改革它的教育制度。然而,不论这些改革有多深入,学校教育均会将其现有的主要功能保留到下一个世纪,而它的生存发展无疑主要取决于我们能否保持其‘质量’和‘针对性’。”(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酝藏其中》,196页)高校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其质量是否为社会认同,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质量与效益密切关联,盲目追求数量目标,片面强调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数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无疑对高教事业是有害的。即使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也要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的办学原则。虽然质量标准可以多样化,学术性也不是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但是,作为教育的一个层次——高等教育,必须有一个基本大致的统一的质量要求,各种类型的学校也必须有基本大致统一的质量要求。达不到这些要求,就是质量不合格,没有质量,也就无所谓效益。

4、处理好高校当前、长远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吕氏春秋?义赏》中提出了“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林而田,岂不获得,明年无兽”的持续利用可更新资源的思想;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主张;管子在《管子?地数》中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源于人类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和对环境与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的深化认识。就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原则而言,各国学者、科学家大都认同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的共同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健康的发展应当建立在生态能力持续、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之上”的基本观点。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和动态的概念。

其综合性表现在它既强调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也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动态方面则强调内外的不断变革。追求的是发展过程上的持续性、和谐性和发展成果上的效率性、公平性。高校发展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上,既要实事求是地优先解决制约学校整体发展与改革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又要放眼未来建设和长远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和近期的发展需要,也要预见未来教育的变革。在发展空间上体现结构优化,各阶段目标有机联系,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在发展时间上(过程中)努力保持动态均衡,力戒短期行为,防止大起大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5、处理好管理与教学、科研的关系 高校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是经过长期高教改革实践证明的重要经验之一。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科研成果的多寡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质量,办学规模和效益,决定着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与名气,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前景。但事实上由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主体地位在实际过程中难以得到普遍的认同而使教学科研的主体积极性受挫,阻碍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教学和科研中心工作,理直气壮地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人才培养为根本,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把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学研究能力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般而言,组织的战略选择对组织结构的设计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一是不同的战略要求不同的业务活动,从而影响到管理职务和部门的设置;二是战略重点的转移导致组织工作重点的转移,要求各部门与成员职务的关系作相应的调整。为了处理好高校办学过程中管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要从系统工程原理出发,坚持整体性、协调性和持续性原则来实施高校的各项工作。所谓整体性,即在确认办学主体和非主体地位作用、责权利关系的前提下,把学校的各项任务、工作目标统一起来,全面统筹,合理安排。

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跨越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提高执政能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它的实质是为了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立足于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一致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

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是全党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课题。党的执政能力在高校中的体现,就是高校各级领导及其成员根据党的正确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根据党领导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教职员工依法管理学校事业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本领。凭借这种本领,才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才能沉着应对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保证学校全面、快速、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增强时代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发展来统率学校工作的全局,以发展来统一教职员工的思想,以发展来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在发展中来解决学校前进道路上出现的问题,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地落实高校发展过程中。当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处在又一个关键时期,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跨越。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形势下,人才资源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资源争夺越来越激烈。在一定意义上讲,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是人才资源建设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竞争。人才是学校办学的第一资源,要建设高水平大学,最根本的是抓人才。在人才竞争上,要有新的思路和举措,真正培养、留住、吸引一批拔尖人才,使高等学校成为汇聚拔尖人才的中心,是高校领导的头等大事。高校要把人才强校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战略举措,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落实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指导思想。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是人才强校的根本。要为汇聚人才创造有利条件,提高高校的人才竞争力。我们要尽快适应当今世界大学和经济、科技结合日趋紧密的趋势,大胆地进行高校科研体制的改革和科技创新资源,形成相对体制性、结构性的优势,不仅将有力地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且能够为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营造更加宽广的舞台。

再次,要在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统筹兼顾,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高等学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一是合理整合办学资源,在发展中力求统筹兼顾,公正公平;在承认学校各类工作人员的个体人种尊严和平等的前提下,承认个体人之间的差别。但由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周期长、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因此高校要特别慎重对待代际公正问题,代际公正对于保证高校健康发展的持续性,对于提升高校发展的质量有重要的积极影响。二是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破除阻碍高校改革发展的制度阻碍,形成高校改革发展的有利环境与支持系统,优化工作环境,营造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生存、发展的环境,例如建立以教师为本、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评价和人才竞争的机制。

三是努力克服办学行政化的弊端,恢复大学作为教学和研究机构的本义。如果行政权力高于学术权力,现代大学将永远无法积淀、锤炼大学精神,而没有学术尊严,就没有大学,更不会产生大师。尊重学术权力目的是为培养优秀教师,设置高水平专业,吸引优秀人才,提高大学的学术水平。

四是在投资体制、管理体制、招生与就业制度、课程设置、高校评估等等一系列的制度方面进一步改革,高校制度创新的最终价值取向就是要保证学校依法自主办学。 第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高校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先进文化对于调节社会矛盾,整合民族力量,协调社会运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相应文化环境的形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完善,必定是不完美的。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第五、要扎实进行高校党员、干部的政治道德和行政伦理建设。高校领导干部自身的道德品行、工作作风好坏是学校风气好坏的风向标。由于高校领导行为同样是一种权力伴随型的行为,而权力自身又具有工具属性,所以,在价值过滤区内所面临的考验将十分激烈和严峻。高校领导若不能战胜自身人性的弱点,那么权力在其手中异化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领导干部能否抵挡各种诱惑和侵蚀,能否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前途与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