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发展规划 - 正文

谢广元: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

发布日期:2015-04-10     文章来源:    点击:

化工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对学校每一步重大改革都比较关注,接到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讨论稿,学院在不同层面进行了多次深入讨论,认真领会学校精神,对学校提出好的建议,同时也围绕化工学院的学科发展方向进行了精心谋划。

创世界一流是应有的担当

记者:您如何看待这次综改?

谢广元:矿大地处徐州,地理位置上没有什么优势,背靠煤炭行业,受能源需求波动影响很大,能发展成今天这样的好局面,靠的是矿大人善于抓住教育改革的每一次机遇,靠的是坚强的毅力和勤奋刻苦的精神。

从“211工程”到 “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甚至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都对矿业大学优势学科的提升发展助力很大,这我深有体会。“九五”期间,“211工程”一期建设时期,在全校的几大项目当中,化工学院占了五个子项,当年验收评上全校一等奖的“211工程”项目是我牵头的,我切实感受到“211工程”一期、二期、三期建设,以及后来的学科建设令优势学科更优,而得不到支持的其他学科则会发展相对较慢。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已经启动两年多了,也是高校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相信学校不会错过。目前,“高等学校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行动计划”已经成为了高校发展的风向标,将决定未来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格局。矿大历来是善于抓住机遇的,这次也不能错过机遇,不然会有被挤出全国重点大学行列的危险。

我校现在面临的形势还是非常严峻的,学校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确实是大手笔,并非流于形式而没有实质举措,也必须这样,否则在现在这种形势下,要想有大的起色,还是比较难的。

创世界一流需要具体的措施

记者:化学学科发展如何谋划?

谢广元:这次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可以看出,学校的意识到位了,紧跟国家新的评价体系,认识到要创世界一流要注重质与量同步提升,要靠ESI排名来衡量。对于综改中目标体系“三个一流”的提法,我还是比较认同的,一个大学如果没有一流学科、一流学者、一流学生,难以称为“一流大学”。

具体到我们化工学院,或者说到化学学科,我们经过了多次细致的商讨,形成了详细具体的针对化学学科冲击ESI排名的分析报告。报告分析了我们目前有哪些优势和软肋、我们需要作怎样具体的努力、需要学校提供哪些条件、预期取得何种效果等。

冲着ESI指标排名,学校应全力以赴,对相关学科从财力、物力、人力、政策、学科交叉整合上给予支持。最近我有个想法,针对化学ESI(其他学科也与之类似),我院化学学科当然是基础,但化工学科的一些研究论文要往化学方面倾斜,此外,把化学学科之外的全校以化学为基础进行的相关学术研究进行交叉融合。比如,将化学学科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交叉,发展环境化学;将低碳能源研究院有关化学化工资源加以利用,与我院化工和生物学科的一些资源整合,发展能源化学;将化学学科与安全灭火学科融合,发展安全化学;与学校计算与分析测试中心共建分析化学学科。以上这些都可以为化学学科发展冲着ESI指标助力。我们已经有这方面思路,具体怎么整合,我们内部也展开了讨论,谋划如何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并希望学校给予一定的支持。

最近我们有几方面已经有分析结果。我们统计了化学学科发表的文章,在化学五个二级学科中,物理化学、能源洁净与转化化学两个方向我们有特色和优势,但同时也在其他方向上存在一些空白。空白也是我们的机遇,针对较弱的方向,我们要从引进人才、引进团队等方面填补这些环节。我们也在梳理化学学科投稿的主要期刊,看比较有影响的是哪些,将信息传达给教师们,引导大家集中往这些刊物上投。教师投稿,随意投,和学校有意识地引导投,效果是不一样的。学校必须做这篇文章,要有政策引导,这样才有可能把成果累积起来。不实质性地进行融合,很难把ESI指标提升上去。目前,与兄弟院校相比,我们的稿件数量是持平的,甚至还有一些优势,但我们在学术引领和影响力也就是论文引用率方面还需加强。下一步,每个人每年增加一至两篇文章,与比较强的学校相比,我们在数量上就不弱了;另外,还要通过一些机制提高被引率,以彰显学术水平。当前尤其必须加大引进人才和引进团队的力度。在这方面我们很有信心。

此外,师资是制约我们现在发展的瓶颈。过去学校的政策导向上重视基础化学教学,教师的考核工作量定得很死,很多老师往往疲于上课。有能力冲击ESI的这些人,如果被迫大量上课,就难以有精力在高水平研究上取得作为。特别是对“争创一流学科”起到很大作用的教师,必须有一个客观合理的考核方法。

例如,过去我们为了保证课堂效果,实行小班上课,有时一门课有四五个老师在上。小班上课的意义,是为了确保师生比不要过高。以前我们认为,一个班30人、60人才叫小班;而如果一个班120人,配备一名主讲教师、几名助教、几名助研,也能把师生比降下来。主讲教师讲授得好,课后批改作业、辅导这些工作都可以由助教等人完成。不能过多耗用他们科学研究、申请课题、发表文章的时间和精力。

创世界一流需要引进来

记者:人是主要因素,怎么发挥老师作用?

谢广元:我们要充分挖掘现有教师潜力,同时要走出校门大量引进人才。

过去我们的化学学科教师仅从事本科教学,学校没有计划发展化学,没有这方面人才需求,没有注意一些高层次人才。其实,他们很多人的老师、同学现在是有名的院士、杰青或就职于海内外名校,这部分重要资源被忽略了。现在按照这次综合改革的目标,情况完全不同了。所以我们的教师要解放思想、各显其能,把自己优秀的同学、校友、老师从海内外吸引到我校来。如果在引进人才、团队上取得成效,很快就能为学科助力。

在引进外教方面,化工学院早已行动起来。比如,最新学院刚刚请了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矿物加工方面的一位波兰藉学者来校授课。又如,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们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聘请了一位矿物加工知名学者为研究生和保研学生授课,学生反映效果非常好。化学学科每年聘请都有国外包括美国、俄罗斯、巴西、东欧等的学者在我校开展科研合作, 这些学者来矿大后积极性很高,感觉学校对自己照顾很好,学生的学风也很好,对学校整体印象非常不错。此外,在矿大期间,这些学者和我们的一些学生接触很多,彼此了解较深,后来学生在申请联合培养、选择他们作为博士生导师时也比较顺利。这方面的努力也为青年教师访学进修开辟了新渠道。

当然,引进来,还要留得住,要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好的土壤。例如,目前我们化学发展中的一个瓶颈就是数据库。因为过去图书馆数据库在化学文献资料方面重视和投入不够,我想这个问题好解决,学院想办法,向学校申请,只要是制约学科发展的问题,我们都要及时解决。还有目前我们化学发表高水平论文需要使用一些高端仪器设备。我也正在让教师们进行调研梳理,充分论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然后向学校打报告。我想,学校要每年拿出1.2亿资金用于争创一流学科,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

汇聚国际一流学者,对学校办学十分有必要。一所大学确实需要大师,去领导一帮人,形成“大师+团队”的格局,有了大师,自然有团队。我有切身体会,刘炯天院士、赵跃民副校长都是从从化工学院出来的,我本人早年也得益于陈清如、欧泽深等大师的培养,这些大师在选矿界的学术水平和地位都是很高的。我们在大师团队中成长起来,在业务、学科、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由此我感觉,在大师引进、团队引进方面,学校真的要做到不惜重金。当然,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创世界一流需要走出去

记者:怎么看待我校的国际化交流?

谢广元: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引进来。为提高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学校领导、学院领导、学科带头人要有这种意识,创造条件把自己的学生、老师送出去,想办法把国外的优质资源引进来。

化工学院每年让两大学科到对接的国外高校交流,了解国外高校的培养体系是怎样、哪些学者有可能做我们的客座教授、他们的学科方向是什么、实验室设备如何管理等情况。学院还引导青年教师开展高访,与世界上多所矿业领域知名高校建立联系,为高访提供基地。学院现在每年出国访问的频次虽然不高,也就一两次,但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次数很多,基本每次出国都会有意识地到相关高校调研交流。出国高访的方向性和对应性要有所提升,要着力提升对外交流的效果。有次我们到澳大利亚参加学术会议,早晨一下飞机,立刻由在当地高校进行高访的老师带领,去进行座谈交流,甚至连午餐都变成了工作餐,边吃边交流;午饭后立刻进行学术报告,双方高校的几名学者都作了报告,随后又马不停蹄地参观了实验室,行程十分紧凑。我们出国留学的学生,对某校有意向,送出去一两年进行联合培养。经过一两年锻炼,视野也有了,外语水平也提高了,比我们把青年教师送出去好。

这需要我们的领导、老师要有公心,不能有惰性,所做的事情要得到认可,这样利于调动大家积极性,一起干事业,能有效增强凝聚力。

此外,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培养国际一流学生”,以学校目前的形势看,我感觉其中有些指标定得有点高。矿大地处徐州,要想把优秀学生送出去,学校要从财力上大力支持。国际上许多高校愿意接纳矿大学生,很多学生也不是不愿意走出去,而是受家庭经济水平所限。在引进来方面,我校的留学生多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来自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很少,因为学校的国际学术地位还未能达到很高的层次。

创一流学科和传统优势学科不矛盾

记者: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应如何看待学校传统特色优势学科发展?

谢广元:在创一流学科的导向上,我们学校传统的特色学科优势不能丢。

高端学术论文大多是偏理论性的,不能因为一味追求这类论文数量而弱化、伤害传统优势学科。矿业大学是特色优势学科支撑起来的,体现在行业重大技术问题的解决、科技进步奖的获得、专利的取得等等方面。矿业大学在能源、矿业领域的特色优势是很明显的。因此,在强调基础型研究和高水平论文的同时,不能忽略工程型学科横向企业行业服务课题。长期以来,矿大培养的人才,“总”多、“长”少,这与我们的学风、学生来源有关,学生知识技术掌握得好,在社会交往方面经验不多。但是矿大在煤炭行业的威望是很高的,这不仅是靠校领导、董事会的走访取得的,更多的是靠主体专业的老师们长年累月地、传承不断地为煤炭企业服务,通过技术转化、项目开发,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我们矿大的老师在煤炭企业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中,工作完成得好,人际关系处得也好,在企业中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之后再去企业做项目的老师从中大大受益。学校在行业中有地位,不是看发表多少篇高端学术论文,而是看解决了多少行业难题,转化了多少成果,提高了多少生产力。如果不重视和企业的合作,不重视解决行业难题、提高生产力,矿大的发展将缺乏后劲。

传统特色优势学科是学校的宝、学校的根,如果弱化了,对矿大实力的影响,恐怕不是十年二十年能复元的。我们好多的工科专业离不开企业,如果通过横向科研解决企业问题的能力弱化,那矿大和普通院校还有什么区别?过去矿大科技发展总公司常年为企业营业服务,企业也认可了矿大科技发展总公司这块品牌,在招投标中矿大科技发展总公司的资质几乎是免检的,现在突然不对外签定合同服务了,就好像人家从我们这买了一台电视机,后来配件坏了,想从我们这里买,而我们却不生产了。那样的话,也是对企业不负责任的表现。工科专业重在实战,离开了行业,青年教师得不到锻炼,研究生课题没有生命力,对人才培养极为不利。反过来,通过长期服务行业企业打下的坚实基础,我们凝练思路,挖掘科学问题,在申报纵向课题时成功率非常之高。因此,在学校发展道路上,一定要保持矿大特色,强化传统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能源革命形势下,矿大应有危机感。改革,我们一开始有好的初衷,希望为实现这些初衷,学校能持续不懈地努力。学校如果有决心,制订了计划,基层各部门、各学院都应当付出实际行动来响应,不能打折扣,只有这样,师生才有信心,矿业大学才有更加辉煌的未来。(访谈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