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发展规划 - 正文

马陆亭:高校战略规划剑指何方

发布日期:2017-03-17     文章来源:    点击:

高等教育发展离不开规划与布局。围绕我国高校的战略规划与战略,CAETT(中国教育智库网)对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研究员进行专访。

不容忽视的三个问题

CAETT(中国教育智库网):您认为高校在战略规划方面,需要考虑哪些事项?

马陆亭:做规划本身并不难,这些年围绕我国高校发展,已积累了不少成熟的文本,但是高校进行战略规划时,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首先,各学校的综合改革应有自己的特色。由于外部环境变化不确定性很强,高等学校发展的不确定性与多元化趋势也很强。所谓多元化趋势,是指各学校发展趋势可以有不同之处,甚至可以截然不同。社会已进入各说各的时代,同时各自又都有道理,这就涉及选择,有选择就会涉及战略规划。做规划就是做定位,规定学校要如何发展。学校应理清自己已发展到哪个阶段,现阶段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什么(师资、规模扩张、人才培养质量等)。同时找准发展点,明确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布局中的位置及市场份额。

其次,改革需要有制度性因素保证。制度性因素包括大学制度、大学章程、规划文本等。制度化因素固化后才有可能形成特色。我国高等教育以往的弊端之一是向多方学习,各种特征搅在一起,导致自己的特色不鲜明,学后忘前。制度性因素保证,就是要规定不能今天走这条路,明天走另外一条路,不能瞎折腾。

最后,改革需要改的,不改不需要改的。“四个全面”中的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一个强调变,一个强调不变。变的目的是为了好,改是要改不好的、不适应发展需要的。全面依法治国是要强调依据法律法规来治理,法律有框架,不能总变动,大学章程也是这样。

高校分类管理

CAETT(中国教育智库网):在高校转型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分类管理?

马陆亭:从国外来看,高校发展过程中的有两种转变,一是朝着应用型大学转变,第二是从面向世界、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比如疾病、法律问题)走向地方性高校,院校分布更加广泛。从高校分类的角度看,一是传统大学,二是应用型大学,我国目前也是这么做的,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是因为过去比较重视论文等指标。硬性指标对很多学校而言已经不是主要问题,多数学校的主要问题是高校要做什么,比如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要求所有教师必须有五年的行业工作经验,这样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合作也就不再需要政府大力倡导。

此外,高等教育发展应该从一流大学向一流体系转变。从国家层面应该讲分类,让不同高校走不同的路,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分类是有必要的。但为什么有些学校对分类不满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教育结构,分类是简单的,结构是复杂的,将客观的复杂的结构转变为主观的简单的分类,无论如何分都会有问题、都会有意见。所以要建设一流的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每所学校有自己的道路。这种道路不是随便产生的,而是与历史传统以及国家对该学校的使命一致,这样全国两千多所高校形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与社会是吻合的。当不吻合时,可以通过一定的行政或市场手段来调节。

政府应有所作为

CAETT(中国教育智库网):请您谈谈我国对于高等教育布局的历史与现状。

马陆亭:关于我国对高等学校的布局,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我个人认为,我国有过三次对高等学校的布局变动:第一次是中央政府集中设置高校,这是政府行为,在计划经济时期是这么做的。第二次是市场经济下的布局。在市场需要的情况下,经过政府审批,萌发出一批高校。第三次是发生在现阶段的布局。这次布局的高校比第二次的高校更为高端。中央在打造一流大学,各省也在打造对本区域有带头作用的高水平大学,无论是经济发达的省份还是经济不那么发达的省份都在这么做。

现阶段的布局应进一步加入中央政府的因素——要在原来没有设立国立大学的省份设置国立大学。所谓国立大学,即国家直接给财政的高校。国立大学的好处是可以将大学的交流、资金等都放到国家的平台上,有利于这些学校的发展的同时,有利于服务国家的整体利益。省级政府也可以省出资金用于支持省里其他学校的发展,可以促进地方生产力的增长。不一定要新建院校,可将原来水平较高的省属院校设置成国立大学。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一定一步到位,可以先在一些省份设置,逐渐向其他省份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