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发展规划 - 正文

宋伟:怎么解决高教资源省域布局不协调

发布日期:2015-07-15     文章来源:    点击: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正在雄心勃勃地迈向高等教育强国。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目前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在省域之间存在的差异问题,将影响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步伐。

差异带来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是分层次管理,部属高校包括75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7所工信部直属高等学校,还有部分其他部委所属高等学校,这三类高等学校总共110多所,他们只占全国2000多所高等学校的5%,因为他们的投资主体是国家财政,经费充足,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和实验室平台建设先进,师资队伍力量雄厚,教学科研都具有强有力的比较竞争优势。他们面向全国招生,拔尖式选拔优秀生源,生源质量高。这类高等学校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科技研发创新中心、人才培养高地、文化建设与传承的孵化器,是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代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等高等教育中心城市。目前中西部广大地区的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江西省、云南省、贵州省、海南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3个省(自治区)没有一所这样的高等学校,这种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省域之间布局的不协调性和差异性,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部属高校招生指标在省域之间分配存在很大差异。部属高校不能面向全国各省(自治区)按照人口多少、经济实力等因素,合理配置招生指标,绝大多数投放到高校所在地,剩下不足一半的招生指标再面向全国各省区分配,导致招生的不公平。比如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985”大学都是如此,几年前甚至在当地省份投入招生指标高达70%。设置有国家部属高校的那些省区,当地生源就有更多机会接受这些优质大学的良好教育。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区考生,接受这类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明显少于那些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区的考生。同时,中西部那些有机会接受部属高校良好教育者,毕业后绝大多数选择一线城市就业,很难回到家乡就业,对于中西部地区人才急需的局面改善帮助不大。

第二,经费投入差距太大。占全国95%的高等学校是由地方财政支持为主,地方政府受财力所限,或者是认识不到位,在教育上投入动力不足,导致地方财政对地方高等学校的投入远远不及部属高校。仅从生均拨款标准来看,多年来部属高校本科生年均拨款在12000元-18000元之间,有的高达22000元。可是绝大多数地方高等学校本科生年生均拨款只有4000元-5000元左右。再加上学科建设经费、科研项目经费、中央其他专项经费等在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之间的配置,也存在很大的反差,导致地方高等学校总体财力与部属高校财力相比严重不足。

第三,地方高等学校承担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重任,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力量。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5%短期内迅速提高到35%,实现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主要依靠地方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来完成的。地方财力不足,又要扩大招生规模、建设新校区,只好巨额贷款。在沉重的还贷压力面前,地方高等学校只好依靠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来增加学费收入,主要用于还贷。结果学生越招越多,受人事编制限制,地方高等学校教师规模并没有明显增加。学生扩招了,教师数量、质量、办学硬件设施都没有明显改观,长期下去形成恶性循环,教学质量难有保证。地方高等学校为了还贷,不仅要压缩学科建设经费,还要牺牲教职工的福利待遇,降低了教职工生活水平。这些地方高校在为国家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牺牲了教育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相反,部属高等学校基本上没有扩招,本科生一直维持在扩招之前的规模,大部分高校也没有建设新校区的压力,办学经费充足,学科建设一直得到有效财力的保障,教师水平和收入待遇都比较高,整体实力提高迅速。

由此可见,这种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布局的不协调给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带来的影响是不利的。

布局不合理的原因

省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协调,首先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资源区域之间的协调布局问题,改变国民党时期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的现状,按照“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六大行政区,相对公平合理的布局高等学校数量。西安交通大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由上海交通大学迁往西安办学的,后来就形成了上海、西安两所交通大学。那个时候,中央政府充分考量了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基本上实现了六大行政区之间,高等学校数量布局的公平合理性、协调性。由于当时主要是把高等学校布局到六大行政区的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所以同样位于中西部地区的武汉、西安、成都、兰州、重庆都布局了部属高等学校。然而,六大行政区的建制在1954年撤销,可是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布局已经稳定下来,导致后来各个省(自治区)之间部属高等学校分布的严重不平衡。110多所部属高等学校只分布在16个省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上有一次大的调整,但是遗憾的是,这次调整没有扭转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在省域间的布局差异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大规模的高等学校合并、划转等政策,把原来很多地方高等学校合并,将原来各部委举办的161所高水平高等学校剥离出来,22所划转给教育部管理之外,97所原来部属高等学校按照地域关系,划转地方政府主管,5所停办,3所继续由原主管部门管理。在这次调整过程中,由于政策没有发挥出调节高等学校省域之间布局的作用,客观上加剧了省域之间高等教育资源布局的差异性。2000年,原来位于河南办学的8所不同部委主办的高校,一次性全部划归河南省政府主管。从那以后,河南省至今没有一所部属高等学校存在。河北、山西、云南等省区也是如此。

如何协调布局

中西部省区缺乏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问题引起国家高度重视,为解决这一问题,改变这一现状,中央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很多积极措施。2004年教育部启动省部共建地方综合性大学,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主要包括“中西部高等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和“中西部高等学校综合实力提升”两大工程。在“十二五”期间国家财政投入100个亿,分配到100所高等学校里,主要改善中西部高等学校基础设施落后问题,这是“中西部高等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内容。在“十二五”期间国家财政投入60个亿,重点面向没有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的13个省区,与当地省区政府共建一所大学,加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石河子大学,总共有14所大学纳入“中西部高等学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建设行列。《规划纲要》实施的时间到2020年,也就是在“十三五”期间将继续推进,可以说,“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实施,为解决省域之间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不协调问题,提供了政策空间和可能。但是借鉴以往高等教育资源调整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要在“十三五”期间应注意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合理区分中西部不同省区之间高等教育的差异。同是中西部省区的湖北、陕西、四川、湖南、重庆的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要远远高于河南、山西、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青海、宁夏等省区。比如在湖北有7所“211”大学、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2所“985”大学,在陕西有7所“211”大学、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1所工信部大学、3所“985”大学,四川有5所“211”大学、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2所“985”大学,湖南有3所“211”大学、2所“985”大学。另外,不是中西部地区的河北省、海南省的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并不高。因此,在高等教育领域,不应简单地用东部、中西部的概念,而应强调省(自治区)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才有利于科学地解决问题。

其次,在“十三五”期间,不宜简单的采取“一省一校”的资源分配方式,而应充分考虑不同省区的人口数量、经济总量、历史地位等综合因素,确定不同省区有几所大学能够进入中西部高等学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建设行列。一个有1亿人口的大省和只有六七百万人口的小省,一样分配高等教育资源明显具有不科学性。

再次,部属高校要科学增加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自治区)的招生指标,适当考虑按照现有人口的比例来确定不同省区的招生规模。(宋伟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发展规划处)